引言
汉尼拔·巴卡无疑是古代最有才华的战术家之一,在西方历史中,有一段时间他甚至被描述为“战神在凡间的代言人”,他使罗马共和国遭遇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失败,而且这些失败是接二连三源源不断的,正如三国时期张辽的威名能够止小儿夜啼一般,汉尼拔在布匿战争期间也有着同样的赫赫威名。
罗马共和国
中世纪米兰历史学家萨金斯在《环地中海通史》一书中对汉尼拔有着如此描述:
“接连不断的胜利使其威望在敌我两军之中都达到了一个可怕的程度,如果在当时,有人说“迦太基人来了”,罗马士兵们会沉着应战,但如果有人高喊“汉尼拔在前面”,那么罗马军队几乎会瞬间溃散。”
汉尼拔终其一生只败过一场战斗,在扎马战役中,他在战场上输给了西庇阿,这是他人生中绝无仅有的一次重大失败,但是这一次的失败却最终导致迦太基输掉了战争。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如果汉尼拔在扎马会战中击败了西庇阿,并且全歼了西庇阿麾下的罗马军队,那么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进程将如何发展?
一、战争环境:迦太基国力处于下风,一场战役的成败无法扭转大局
这种假设就像大多数“如果”一样,为了更好地推演这场虚构的战争,我们不妨让汉尼拔的胜利成为一场震古烁今的史诗大胜。在这场虚构的战役结束后,罗马人会如此记载“扎马的整个罗马军队都阵亡或被俘,西庇阿也在战斗中力战身亡”而且,我们要明白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战争已经进行到了到了扎马战役的阶段,无论这场战役结局如何,罗马肯定都会最终赢得这场战争,这是毋庸置疑的。
迦太基战船
西班牙已不在迦太基的控制之下在扎马战役之前,罗马已经入侵并夺取了迦太基人拥有的伊比利亚半岛沿岸的几乎每一个地方,这无疑剥夺了迦太基人从西班牙矿山获取战争原料和财富的能力,同时,大批能力更强的西班牙军队部队也无法在迦太基军中服役,反之,罗马人却可以在伊比利亚半岛获得更多的财富以支持战争,同时,伊比利亚军队部队也会在罗马共和国的军队中服役,成为战斗力强大且十分可靠的辅助军团。
迦太基入侵罗马共和国的所有桥头堡都已不复存在在战争进行了数十个年头之后,撒丁岛虽然被罗马人控制,但是却爆发了亲迦太基的大规模起义,不幸的是,迦太基未能把握好此次机会,尽管迦太基将大量兵力输送至撒丁岛,但却没能统一指挥,有效对抗罗马军队,反而被罗马军队逐个击溃。
迦太基遗址
美国史学家约金森在史籍整理资料《岛屿的记忆》中如下描述这场叛乱:
“迦太基在初期取得了优势,他们兵锋正盛,无处不在,但罗马共和国在强有力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最终将数倍于己的迦太基人消灭殆尽,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在此战过后,罗马彻底控制了撒丁岛,消灭了所有叛乱的部落。同时,罗马也征服了西西里岛的绝大部分地区,或者说全部地区。其中,亲迦太基的强大的锡拉丘兹据点曾反抗罗马,但经过一番长达两年血战,最终这个堡垒被罗马人攻占,所有罗马共和国的反对者都被屠戮殆尽。而在非洲,不争气的迦太基军队在汉尼拔到达战场之前就已经输掉了几场史料鲜有提及的大型战斗,为此,他们甚至失去了曾经最为忠诚的努米迪亚盟友西法的效忠。
二、战争局势:汉尼拔的控制区域早已逐步缩小,且无法再度征服失去的地区
汉尼拔统治意大利长达十多年之久,但他在那里的势力范围一直在稳步缩小,以至于在他在扎马会战开始之前,其军队只控制了意大利的“脚趾”西布鲁图。
罗马骑兵
而抛却固有的历史论断,即使汉尼拔最终胜利了,迦太基军队试图重新入侵意大利也是一种荒谬的战略。背叛罗马共和国,加入到汉尼拔麾下的意大利城市要么已经被收复,要么已经遭到罗马军队的残酷惩罚。因此,迦太基控制地区也许有一定程度的稳定和忠诚,但被罗马控制的区域却是在恐惧和威吓交加之下的绝对忠诚,当一个忠诚的城市站在罗马一边,迦太基军队所做的一切看起来肯定都是失败的,所以迦太基军队的再一次入侵绝不会动摇当地城邦统治者们的忠诚。
从本质上说,汉尼拔试图通过入侵结束战争的战略就是想让意大利松散的城市联盟联合在迦太基的军势下对抗罗马。而在他离开后,这一战略已经彻底宣告失败,且没有机会进行第二次尝试。
三、战争结果:迦太基会得到更好的和平条件,但最终无法摆脱灭亡的命运
那么迦太基人会怎么做呢?答案对于研究者们而言无疑是相当枯燥的——迦太基可能会尽快请求和平。因为他们早些时候已经在寻求与西庇阿的和平,但当他们发现汉尼拔很快就会回到非洲率领军队时,和平的希望破灭了。
迦太基军队
迦太基唯一能够对罗马共和国造成威胁的军队只有汉尼拔的老兵们。如果他们在扎马战役中取得胜利,迦太基只会利用这场胜利和“非洲现在正被汉尼拔保卫”的事实来谈判,以达成更少吃亏的和平协议。
那么,罗马人会怎么做?众所周知,在这一时期,入侵非洲的战略在罗马的精英阶层中非常不受欢迎。而战争期间罗马唯有两个人希望将战场延伸至非洲,分别是是西庇阿和马塞卢斯。马塞卢斯与汉尼拔在意大利国内僵持对峙了几次,对于在汉尼拔面前军心涣散的罗马共和国军队而言,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壮举,但最终,马塞卢斯遭到伏击,不幸身亡,而如果西庇阿死在扎马,这对于罗马共和国将是一个巨大的警钟,它会提醒罗马共和国的其他指挥官入侵非洲的人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扎马战役素描画
我们继续设想,如果无法和平,会发生什么呢?毫无疑问的是,罗马人仍然会取得胜利。迦太基人一直是一个海军强国,但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并非如此,罗马人在战争爆发时就拥有海军优势,这也是汉尼拔选择阿尔卑斯山路线的原因之一。
当战争爆发时,罗马人赢得了几次海军胜利,并毫不费力地袭击了西班牙和非洲的海岸。如果战争继续,罗马人就会简单地把迦太基围在非洲。他们还会在财政上支持他们的努米迪亚盟友,将战火引向非洲。
而对此,汉尼拔唯一真正的选择就是重新入侵伊比利亚半岛。这并不是不合理的假设,但它将使迦太基失去防御能力,并因封锁和突袭而在经济上陷入瘫痪。汉尼拔将不得不夺回西边的努米迪亚,在西班牙和非洲之间巡逻的罗马舰队眼皮底下偷渡溜走往返于伊比利亚和北非。
汉尼拔坐在战象上指挥
在西班牙,汉尼拔只有一战定乾坤机会,而且真的只有一次机会。因为即使没有罗马军队能够阻挡他,罗马共和国在地理位置和海军的优势也会使他们更容易向西班牙派兵。迦太基也许能够将一支军队潜入西西里,但这也是迦太基的国力能做到的最大程度战略进攻了。
而在这样一场双线战争中,迦太基人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即使汉尼拔取得了更多令人难以置信的胜利,迦太基人也不可能看到胜利的曙光,最好的结果是迦太基会有更好的和平条件,仅此而已。
而且,在现实情况中,当扎马战役开始时,双方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即便迦太基人战胜也无足轻重。对罗马人来说,无论输赢,和平都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双方在此战之后几乎不太可能继续战争了,但无论和平条款如何改变,第三场战争都会发生,而就像历史上的情况一样。第三次战争会发生在第二次战争之后的五十多年,因为对汉尼拔的恐惧挥之不去,罗马人不太可能在汉尼拔活着的时候进攻迦太基,即使汉尼拔死后,迦太基也会在汉尼拔曾经的影子下狐假虎威的活过几十年,而即使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的和平条件要好得多,罗马仍然会牢牢控制他们的海军霸权。
扎马战役战象冲击
如果迦太基人能够夺回西班牙,那也许迦太基还有一战之力,但如果没有汉尼拔,迦太基人毫无疑问会被罗马人的兵力优势所淹没。一次罗马共和国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围攻就可以很轻松地包围迦太基,然后将其摧毁。
结语
第二次布匿战争在迦太基战败之后,苛刻的和平条约极大限制了迦太基的军事、经济发展,实力大不如前,以至于一代人之后,罗马人能够畅行无阻的在地中海遨游并登陆北非,一劳永逸地摧毁这座上古时代伟大的城市。
而想到西庇阿最伟大的胜利可能没有太多地改变历史,对于一个历史研究者而言,这是很奇怪的,但正因为其合理性,研究者才可以用客观的眼光看待它。罗马在扎马战役的胜利粉碎了任何有利于迦太基的和平希望,而罗马和迦太基之间世仇一般的敌意几乎确保了另一场战争最终会到来。
因此,扎马战役的胜利也只不过是让罗马人更容易赢得第三次布匿战争,其作用仅相当于助攻后的临门一脚,而非战争的转折,布匿战争,是迦太基和罗马共和国综合国力的比拼,无论战争过程如何,在陷入总体战后,罗马共和国最终都会以其强势的人力、资源将迦太基逐渐压垮,取得最终的胜利,汉尼拔在国力之争面前,纵使有万般能耐也依然无力回天。
参考文献:
《罗马史》
《环地中海通史》
《岛屿的记忆》